期刊简介

  本刊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发扬实事求是学风,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医药文汇 ,宣传中医药临床应用,尤其在治疗某些疑难杂症等领域有巨大优势和发展前景。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

出版部门: 《现代中医临床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2095-660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0-1157/R

邮发代号: 82-259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94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48.00

杂志荣誉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首页>现代中医临床杂志
  • 杂志名称:现代中医临床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2095-6606
  • 国内刊号:10-1157/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现代中医临床杂志2016年第6期文章
  • 加味滋阴除湿汤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及对SCORAD 评分与血清总 IgE 的影响

    目的:应用加味滋阴除湿汤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SCORAD评分与血清总IgE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青岛市中医院于2013年6月1日到2015年12月1日期间入院治疗的64例特应性皮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均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加味滋阴除湿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组胺药氯雷他定片,疗程均为5周。对比分析2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SCORAD评分以及血清总IgE水平。结果......

    作者:吕慧青;华红;郑玮清;孙凤兰;于晓倩 刊期: 2016- 06

  • 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与血瘀证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索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与血瘀证的相关性,为隐性失血的证候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证候研究的方法,对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定量血瘀证诊断标准记分方法,于术后1d和术后3d对患者的血瘀证症状进行定量积分,同时计算患者术后1d和术后3d的隐性失血量。根据血瘀证积分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血瘀证、中度血瘀证和重度血瘀证3个组别,运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观察隐性失血量与血瘀证积分......

    作者:任兰群;王少杰 刊期: 2016- 06

  • 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目的:了解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ischemicattacks,TIA)患者的偏颇体质,研究其分布规律,以期为短暂性脑缺血在“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上提供借鉴。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和《中医体质量表》,对182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及151例正常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使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数据库,并使用统计软件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TIA患者常见的偏颇体......

    作者:李瑜霞;杨静;吴凤芝;庞新;张冬森;李永秋;马洪颖 刊期: 2016- 06

  • 健脾止动汤对多发性抽动症儿童 HPA 轴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健脾止动汤对多发性抽动症(TS)儿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状态的影响,探讨HPA轴在TS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TS诊断标准的56例患儿作为观察组,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清皮质醇(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观察组予口服健脾止动汤配方颗粒,疗程12周,对其中数据完整的48例TS,于疗后再次检测其血清COR和......

    作者:崔霞;于文静;张雯;胡利军;钮妍;王倩;赵芸鹤;闫璐莎;王素梅 刊期: 2016- 06

  • 长夏阳虚质人群热结构特征的研究

    目的:研究长夏阳虚质人群的热结构特征,以探讨夏季养阳的生理基础。方法应用医用远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结合中医四诊以及《中医体质调查表》的辨识标准,于长夏采集中医9种体质的红外热图热值数据,从中筛选出阳虚质与平和质。结果筛选得到30例阳虚质和23例平和质的红外热值数据,通过比较,得出阳虚质人群的虚里、胃脘、左右腰区凉偏离明显;其次阳虚质人群还具有手足四肢凉,鼻部凉偏离明显的特点;督脉热值较平和质组偏低。......

    作者:邓品;王雨婷;陈丽名;李婷婷;张见伟;李洪娟 刊期: 2016- 06

  • 中药冷热交替漩涡浴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冷热交替漩涡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唐山市丰润区中医医院收治的SHSI期的脑卒中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并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给予温度分别为40℃与12℃的中药泡洗液交替漩涡浸泡患手,2次/d,30min/次,共4周,比较2组患者的总体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AS)......

    作者:李晓东 刊期: 2016- 06

  • 预防性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预防性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方法选择变应原为蒿属花粉的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60例,随机分为预防性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花粉季开始前2周口服中药进行预防性治疗,对照组不予干预。花粉季开始后,2组患者均口服中药治疗6周。随访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流涕、鼻痒、喷嚏、鼻塞、眼痒症状评分及鼻部体征,并定期采用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评价AR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罗超;刘巧平;刘建华;闫占峰;周蕾;矫璐璐;巩政;耿燕 刊期: 2016- 06

  • 中医“通法”临床应用研究

    1通法的概念所谓“通”,《说文解字》云:“通,达也。”《易经·系辞》云:“往来不穷谓之通。”“通”是人体各脏腑正常运行和保持平衡的前提,若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脏腑经络等不通,则会导致人体气血阴阳的失调,五脏功能失衡。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所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临床上属于不通的症状或病症很多,如:痹证、痛证、郁证、癃闭、积聚......

    作者:周梦玲;吴凤芝;韩晨霞;张炜悦;王鑫;李峰 刊期: 2016- 06

  • 心源性中风“气虚动风”证治探析

    中风病因虚而致病之说肇始于《内经》,成说于李东垣的“气虚致风论”,著于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囿于历史局限性,古代没有“心源性中风”之说,而近现代也尚无对其进行系统的证候学临床研究。笔者认为心源性中风虽然属于中风病范畴,但是有其独特的证治特点。临床发现虽然大部分中风患者都有气虚表现,但是心源性中风患者的气虚表现尤为突出,其急性期临床症状往往表现为神昏或意识淡漠,肢体瘫软,面色白或晦暗,气短声低,畏寒肢......

    作者:马大勇;马洪明 刊期: 2016- 06

  • 明清时期脾胃学说的研究

    脾胃学说形成于先秦至唐宋时期,在金元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明清时期,随着中医理论全面深入发展,脾胃学说也得以进一步充实。这一时期,明清医家继承并发展了先人的脾胃理论,关于脾胃学说的内容愈加丰富。同时,涌现出的新安医学(代表人物:汪机、徐春圃、吴楚、吴澄等)、温补学派(代表人物:薛己、张景岳、李中梓等)、温病学派(代表人物:叶天士、吴又可、薛雪、王士雄等)、孟河派(代表人物:马培之等)等多种学派代表人......

    作者:王家琪;王彩霞 刊期: 2016-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