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发扬实事求是学风,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医药文汇 ,宣传中医药临床应用,尤其在治疗某些疑难杂症等领域有巨大优势和发展前景。

   

往期目录

首页>现代中医临床杂志
  • 杂志名称:现代中医临床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2095-6606
  • 国内刊号:10-1157/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现代中医临床杂志2014年第02期

中风病腑证与《伤寒论》阳明病腑证的差异

冯学功

关键词:腑证, 中风病, 阳明病
摘要:自《金匮要略》开始,中风病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但其内涵主要是对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的描述,无更多临床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金匮要略》中风病“邪入于腑”的影响及《伤寒论》阳明病腑证的启发,腑证成为中风病研究中描述中风主症伴有腹胀、便秘等临床表现的常用证候学术语[1-2]。阳明病腑证系后世医家研究《伤寒论》阳明病时所用术语。虽然仲景书中并无一处提及该证,但“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及其后“大便硬”“腹满痛”等具体描述,揭示了该证属里、属阳、属热、属实的病理属性。大凡系统学习中医者,均能或多或少研习仲景之说,对阳明病腑证有一定了解与掌握。中风病腑证虽与阳明病腑证均有腑证之称,但两者之间却不尽相同。如临证时按惯性思维,完全以治疗伤寒阳明病腑证的方法治疗中风病腑证,则难以达到药证相符、方证相应的境界。有鉴于此,为提高中风病腑证治疗效果,兹不揣浅陋将中风病腑证与伤寒阳明病腑证之间的差异辨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