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发扬实事求是学风,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医药文汇 ,宣传中医药临床应用,尤其在治疗某些疑难杂症等领域有巨大优势和发展前景。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首页>现代中医临床杂志

- 杂志名称:现代中医临床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2095-6606
- 国内刊号:10-1157/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内脏敏感性增高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刘艳阳;刘晶;马捷;吴凤芝;刘燕;李峰
关键词:消化不良, 脾虚证, 动物模型, 评价研究
摘要: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gal dyspepsia, FD)的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罗马Ⅲ诊断标准。该病起源于胃及十二指肠,一般认为系指除器质性疾病以外而见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食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且慢性的期限在3个月以上(也有将病程定为1个月以上),经胃镜、胃肠钡餐造影、腹部B超检查无异常者[2]。可分为上腹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2个亚型。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没有明确的病名,一般依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归类于“痞满”“吐酸”“嘈杂”。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是脾重要的生理功能,其正常运行是“脾运”及“脾化”正常生理功能的保证。脾气虚损(脾虚证)是导致脾“不运”与“不化”的病理根本,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与以消化不良为主的“脾不运”相对应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往往伴随着脾虚证的临床症状,因此以中医“病证结合”的观点把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脾虚证结合起来研究具有实验及临床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