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发扬实事求是学风,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医药文汇 ,宣传中医药临床应用,尤其在治疗某些疑难杂症等领域有巨大优势和发展前景。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
出版部门: 《现代中医临床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2095-660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0-1157/R
邮发代号: 82-259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94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48.00
杂志荣誉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现代中医临床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2095-6606
- 国内刊号:10-1157/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姜良铎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哮喘经验
胃食管反流疾病(GERD)是指由胃食管反流(GER)引起的任何有症状的状态或组织病理改变,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可导致反流性食管炎,出现反酸、烧心、胸骨后痛、吞咽痛或困难等症状,甚则引起咽喉、气管及肺组织损害[1].......
作者:张晓梅;肖培新 刊期: 2007- 03
-
郭志强教授从肾论治崩漏的经验
崩漏是常见的月经病,指月经周期失去正常规律的阴道异常出血,经检查内外生殖器无明显器质病变,相当于西医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作者:张红 刊期: 2007- 03
-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予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指标评分、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对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结果治疗组在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朱肖菊;高维滨;杨续艳 刊期: 2007- 03
-
杨青山深部揉压按摩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
目的探讨杨青山深部揉压按摩手法和常规按摩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不同疗效.方法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予杨氏按摩手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按摩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按摩推拿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杨氏手法因使用介质,强调呼吸和步伐,并从头面部整体治疗,因而对该病具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李忠龙;赵春山 刊期: 2007- 03
-
体针、埋针配合耳针综合治疗顽固性呃逆36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针灸综合疗法在顽固性呃逆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体针、埋针、耳针相结合的针灸联合方案治疗本病36例.体针选穴以内关、巨阙、攒竹、下承浆、膻中、天突、外丰隆为主,并根据病情及证型的虚实加以配穴;埋针选穴重点在颈部第3到7颈椎(C3~C7)的夹脊穴以及背部第7、9到12胸椎(T7、T9~T12)和腰部第1~2腰椎(L1~L2)的背俞穴;耳针选穴以神门、交感、皮质下、膈、胃为主穴.结果针灸联合方案......
作者:李虹;侯中伟;白玉兰;谷世喆 刊期: 2007- 03
动态资讯
- 1 调神针刺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 2 郭维琴教授治疗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症的临床经验
- 3 针刺配合砭石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
- 4 附子在《金匮要略》与现代临床中的应用比较
- 5 中医药干预胃癌前病变炎癌转化的时机及策略
- 6 黄丽娟教授益气温阳、泻肺利水治疗心力衰竭经验
- 7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与中医证候关系的临床观察
- 8 小儿疾病治验2则
- 9 清肺饮合百令胶囊对哮喘大鼠急性期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10 医案研究的必要性
- 11 益气补肾活血汤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 12 中医疾病观视角下的叙事医学
- 13 电热针联合止痛药治疗癌性躯体疼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 14 论《傅青主女科》调肝之法及特色
- 15 王素梅教授运用二陈汤治疗小儿杂病经验3则
- 16 急性创伤性髌上滑囊血肿的中医治疗
- 17 脐疗联合栓剂治疗Ⅲ型前列腺炎(气滞血瘀型)80例临床研究
- 18 天麻钩藤颗粒剂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50例临床研究
- 19 刘景源教授辨治咳嗽经验述要?
- 20 HIV/AIDS患者不同寒热证候的热态数据分析及临床意义探讨